日本內科權威、群馬大學名譽教授、醫學博士暨高崎健康福祉大學附屬診所院長――長嶺竹明(Takeaki Nagamine),是日本最早投入褐藻醣膠研究的學者,將於今年5月受邀來臺發表演講。長嶺教授投入研究數十年,多篇重要研究論文帶動了商業化的開發價值,被譽為「褐藻醣膠之父」。

 


日本內科學權威長嶺竹明教授長期投入褐藻醣膠研究,被譽為「褐藻醣膠之父」。

 

近兩年,具免疫調節功能、整腸健胃等功效之保健食品需求日增,其中,日本保健性機能食品暢銷排行榜中的「褐藻醣膠」,市面上各種品牌充斥,可見市場熱銷程度。

各種研究文獻都證明,褐藻中的特殊成分褐藻醣膠(Fucoidan),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必需胺基酸及豐富膳食纖維,具調節身體機能功效,因而相關保健食品不僅倍受消費者青睞,投入產品開發的廠商也越來越多。

最早投入褐藻醣膠研究的學者,是日本內科權威、群馬大學名譽教授、醫學博士暨高崎健康福祉大學附屬診所院長――長嶺竹明 (Takeaki Nagamine)。

長嶺教授投入褐藻醣膠研究數十年,多篇重要研究論文帶動了商業化的開發價值,影響褐藻醣膠產業化發展甚鉅,因此被譽為「褐藻醣膠之父」。

褐藻是來自海洋珍貴的產物,來自沖繩乾淨海域的「水雲褐藻」更是當地的特色名物,沖繩居民因常食用水雲褐藻,而造就當地「長壽村」美名。日本沖繩縣政府因此長年支援褐藻醣膠的開發計畫,是當地極力發展的機能性原料項目。

連續兩年的「日本褐藻醣膠研討會」都在沖繩舉行,並由長嶺竹明擔任執行委員長。

長嶺教授今年受企業邀請,將於5月20日親自來臺演講並和業者交流,目前已未演先轟動,據了解已經吸引百家藥局藥師報名參加。

褐藻醣膠p1 

沖繩水雲褐藻含量高於其他藻類5

褐藻醣膠是在海藻類中特有的黏滑成分,當海藻在川急的洋流中因碰撞而產生組織損傷時,其黏著特性在組織外層形成保護膜,嚴防細菌侵入、避免感染,具修復及防禦的作用,並可於退潮時保持藻體溼潤。

據學術定義,褐藻醣膠為平均分子量20 kDa,存在於海蘊(又稱水雲)、昆布、裙帶菜、孢子葉等海藻內的高分子多醣體,學名為褐藻多醣硫酸酯(Sulphated Fucoidan),富含岩藻糖(Fucose)與硫酸基(sulfate),為水溶性膳食纖維。

而各種海藻中,以褐藻中的褐藻醣膠含量較高,其中,來自沖繩的水雲褐藻更是含有高於其他藻類5倍的含量。

專注於沖繩地方機能性食品原料開發的日本株式会社サウスプロダクト(South Product Co., Ltd),是世界上最早開發「水雲褐藻」褐藻醣膠專利分析、純化技術並產品化的公司。其褐藻醣膠純度達80%以上、岩藻糖含量達36% 以上。

South Product目前也是日本沖繩縣政府極力培育之創新研發企業,該公司最具代表性的成功商品除了水雲褐藻醣膠之外,沖繩柑橘、超辣辣椒「赤峰」及藻類胡蘿蔔素等研發,皆取得突破性的研發成果。

 

多年臨床實證褐藻醣膠功效

經South Product與日本知名企業共同研究成果顯示,於人體試驗時,每日攝取褐藻醣膠100mg可達到胃腸改善效果。2016年的研究成果更顯示,每日攝取500 mg可達到改善便秘的效果,且大部分有便秘困擾的試用者於食用翌日即可感受到改善效果。

而各項免疫研究顯示,每日攝取500~2,000 mg可達到活化免疫系統,提升整體免疫力的效果。在動物實驗中證實,褐藻醣膠具增生免疫細胞、提高自然殺手細胞活性等能力。

多年來,科學研究不斷證實,褐藻多醣具多種功效,益於人體健康,包括整腸作用、修復自然治癒力、改善體質等效果。

褐藻醣膠其黏滑成分可刺激腸胃蠕動,保護體內黏膜組織,並且經實驗證實,可抑制造成胃潰瘍、胃癌因素之一的幽門螺旋桿菌和胃上皮細胞結合。

另,人體內的免疫細胞,有很大的比例存在於腸胃道中,經由腸表面細胞吸收褐藻醣膠,再隨著血液循環流通全身,可達到「腸道免疫」作用,活化整體免疫力。

 

褐藻醣膠抑制腫瘤研究

近年,進一步研究也已確認褐藻醣膠中所含的藻褐素,具有誘導癌細胞凋亡的作用,且相關研究持續增加中。

研究另發現,從不同褐藻萃取而來的褐藻醣膠,功效略有不同,萃取出的分子量大小也有不同的功效。據研究分析,小於5、5~30和大於30 kDa (千道爾頓,相對分子質量單位),3種不同分子大小的褐藻醣膠,以5至30 KDa抑制腫瘤功效最佳。

長期研究確認,每個人對於褐藻醣膠的吸收效果不同。資料顯示,日常中經常食用海藻類的人有較高的吸收效果,依褐藻醣膠的攝取頻率,也可能會有所差異。

吸收能力較好的人,能發揮的效果將越為顯著,因此可於平日養成吃海藻類的習慣,打造易吸收褐藻醣膠的體質。

褐藻醣膠和多數植化素保健食品一樣,在細胞/動物實驗中,已發現多項保健功效,除上述具免疫調節、整腸改善便秘、胃潰瘍功效外,還具改善過敏、保濕美肌、生髮、毛囊增殖、改善關節疾病及促進軟骨再生等,甚至還有解酒效果。不過,目前人體實驗的資料還需要更多更嚴謹的證明。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53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